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立足生活实践,深化科研赋能

发表日期:2025/11/7 10:00:00 作者:胡维芳 有38位读者读过

立足生活实践,深化科研赋能

——区教科室科研服务基层行活动走进陆郎中心小学

为扎实推进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11月6日下午,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陈林静副主任、李强科研员一行走进陆郎中心小学,开展科研服务基层行专题交流活动。本次活动聚焦生活实践教育,通过课堂观摩、方案研讨与专家指导,助力学校提升科研实效与育人品质。

     胡维芳老师以陆郎当地茶叶资源为切入点,为二年级学生呈现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生活实践主题课——《茶》。通过茶的起源视频引入主题,结合AI技术赋能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观察制茶、采茶过程的视频基础上,胡老师引导学生具体聚焦泡茶环节,亲手实践泡茶流程,观察茶叶变化,品尝茶汤并分享体会。同学们还主动为听课老师奉上一杯自泡的香茶,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劳动与分享的快乐。课程尾声,胡老师将茶文化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相融合,引导学生理解茶礼即人礼的中华传统,并以一段中国茶贯口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b8ab8c924f2c34cbc177fcfdb3ee5a4d

随后在四楼会议室,邵海林副校长围绕学校生活实践教育活动方案,深耕以茶育人核心理念,立足本土茶资源与百年校史,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推出茶香满园生活实践教育方案。方案以培养知乡爱乡、善实践能创新的新时代小主人为目标,构建全链条实践体系与三师共育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劳动实践、多元评价等路径,实现茶文化传承、劳动教育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学校将以课程为纽带,搭建家校社协同平台,既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又以教育赋能乡土产业。

在精准指导环节,李强老师对陆郎中心小学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生活实践活动方案进行专业点评,既肯定方案突出优势,也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李强老师表示,该方案亮点鲜明:地域特色突出,依托本地茶资源形成独特优势;理念融合度高,有机传承陶行知生活教育与周宏宇教授社会实践教育理论并实现创新;评价机制新颖,茶人护照”“小小茶博士等设计贴合小学生认知;核心目标明确,通过沉浸式文化实践践行以茶育人、育德理念,坚持推进有望成为区域文化育人典范,且较同类学校具备更优质的资源支撑。针对方案优化,李强老师提出多项具体建议:一是统一三师概念,明确教师、小先生、AR智能师的协同共育定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二是补充跨学科融合核心原则,推动茶文化与多学科深度融合,避免简单叠加;三是分层深化茶文化挖掘,按低中高年段设计适配内容,细化本地茶知识准确性;四是具象化育人目标,将知陆郎爱家乡等愿景转化为可测的四维指标;五是完善实施与评价体系,拔高文化育人定位,增设小硕士”“小博士分级评价,沉淀实践案例与班本化指南,助力模式复制推广。

b054cf6048bf6249b863efa5392d44fa

陈林静副主任充分肯定学校在生活实践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对学校抢抓教改机遇与青年教师挑重担的担当精神给予高度认可。观摩胡老师执教的茶文化展示课后,陈特谈到课堂上孩子们主动分享亲手冲泡的茶水,那份诚挚期盼的眼神与纯真笑脸极具感染力,让她看到了课程的育人温度与实践价值。基于课堂观察与深度研讨,陈特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将课程紧扣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育人核心逻辑。她强调需完善顶层设计,按低中高年段规划24个跨学科项目,以PBL项目化学习为抓手,落实三师协同机制,深挖茶文化中的语文、科学、艺术等多学科元素。规避标签化问题,探索技术融合的实用落地路径,助力学校打造区域教改示范样板。同时指出实践类课程应更加注重情境真实、过程连贯、学生主体,建议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增强活动的延续性与育人内涵。

贾志军校长结合校情作出回应,课程将深度依托陆郎茶地域特色与学校百年校史,构建低年级识茶、中年级护茶、高年级探茶的梯队式实践模式。在AI技术应用上,坚持轻量化、实用化原则,聚焦开源工具辅助教学创作,通过提炼备课重难点、课堂智能互动等场景让技术落地。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根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全力打造贴合校情、可落地、有温度的特色教改样板。

此次科研服务基层行不仅为陆郎中心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推动了生活实践科研引领的双向赋能。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课程研究,优化实践设计,真正让科研服务于课堂、扎根于生活、成就于学生。


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