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阅览文章
深耕课堂促成长,概念探究启思维 ——江宁区“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活动纪实
发表日期:2025/10/30 10:30:25 作者:王亚子 有145位读者读过
深耕课堂促成长 概念探究启思维
——陆郎小学成功举办江宁区“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
(江宁实小结对校)小学数学学科研修活动
为贯彻落实江宁区第二批“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城区优质学校帮扶责任,提升乡村学校发展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5年10月28日下午,江宁区“百校千师携手共进”
计划(江宁实小结对校)小学数学学科研修活动在陆郎小学成功举办。江宁实小结对成员学校相关数学教师及陆郎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研修活动,以“聚焦核心概念 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旨在通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数学概念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活动在五节兼具趣味性与思维深度的精彩教研课堂中拉开帷幕。
陈玉婷老师以一堂生动的数学概念课,带领学生走进“线与角”的世界。从点到线段到射线,再从直线到角,陈老师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可体验、可探究的活动,形成“基础——关键——升华”的学习链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几何认知体系,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又形成了“点——线——面”的多维度思维。
陈子仪老师执教的《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以学生熟悉的“孙悟空的金箍棒”为切入点,巧妙搭建“线段——射线——直线”的认知桥梁。课堂伊始,她通过动态课件展示“线段两端无限延伸”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和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的特征,打破了“线段就是直线一部分”的认知误区。
韦啸露老师的《比的认识》教研课,从学生熟悉的“果汁配比”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比”的现实意义。通过“求班级男女生人数比”“求汽车行驶路程与时间比”等实例,让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课堂结尾,还引入了“黄金比”(如国旗宽与长的比、人体身高与腿长的比),让学生感受“比”的美学价值,拓宽了数学视野。
张沁园老师执教的《认识100》一课,聚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打造了一堂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10个为一组”的物品(如10根小棒、10颗豆子);课堂上通过“数小棒”活动引导学生经历“10个一组成1个十,10个十组成1个百”的过程,直观理解“100”的组成;随后,她设计了“估一估:黑板上的星星有多少颗?”“数一数:班级同学的人数”“摆一摆:用计数器表示100以内的数”等分层活动,让学生在“估——数——摆”的循环中,建立“100”的数感;课堂结尾,老师还引入“生活中的100”(如100元人民币、100米跑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江君老师的《解决问题策略之假设》一课,在教学中以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理解题意——尝试假设——验证调整——总结策略”的解题过程。课堂上,张老师没有直接讲授方法,而是鼓励学生用画图、列表、列式等不同方式表达思路。在学生汇报后,她聚焦“假设全是大杯”和“假设全是小杯”两种核心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假设策略”的适用场景,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
。
v
五节教研课,不仅展现了上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理念,更以“问题导向、学生主体、素养落地”为核心,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随后,来自实验小学和陆郎小学的冯娟、王亚子两位老师围绕如何破解小学概念课“抽象难教、学生难悟”的教学痛点,与与会老师进行了主题经验分享。
冯娟老师针对概念教学困境,提出“活泼泼的”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让概念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核心,分享了江宁实验小学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做法,使老师们深受启发。
王亚子老师结合多份课堂案例,精准指出当前小学概念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引入“脱节”,直接抛出概念定义;二是建构“表层”,依赖教师演示、课件讲解,学生缺乏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接着,她分享了为有效解决上述存在问题,而在课堂中运用的“四步教学法”实操策略,为老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活动最后,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李柱俊老师对老师们的教研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进行了题为《儿童视角下概念教学的策略》的专题讲座。李柱俊老师在点评与讲座中,结合“比的认识”典型课例,详细拆解了“情境引入——操作建构——对比深化——生活应用”的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超市促销、校园活动)入手,制造“认知冲突”,让概念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让我们受益良多。
此次研修活动圆满结束,它为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优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的思维相互碰撞,教学智慧充分交融,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真谛。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会将每次研修活动的收获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持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我们满怀期待,迎接下一次的研修盛会,携手在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撰稿人:王亚子
校对人:邵海林
审核人:贾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