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师培训>>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学无止境 教艺无涯

发表日期:2022/3/4 16:33:58 作者:查正美 有1125位读者读过

为了发现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更新数学教学的理念,开阔数学教师的视野,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202232日,在二师院的安排下,陆郎小学与金陵汇文学校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

本次活动的上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上课老师是来自金陵汇文学校的周老师和陆郎小学的刘世佳老师。周老师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研究,得出结论,激起学生思考。刘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质疑解答,注重生生互动。

两节课后,吴汝萍特级教师对两位老师进行评课,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优点:周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感悟,重难点把握到位,能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刘老师注重数形结合,注重学生的提问质疑。同时,也对老师们提出了建议与要求:要弄清重难点,把时间用在思维拓展上;板书要简洁,写最关键的;基于教材,超越教材,高于教材;问题要精准,不要太大等等。

随后,吴特还结合自身金湖实小的经历,和老师们分享了“双百”策略:百分百学生参与课堂,百分百学生知道基础知识。建议教师们平时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次活动,让老师们受益颇多,老师们也定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用于课堂实践中。

 

6ZP8SG(}W]Q`TB0YPT%VM)G_副本.jpg

部分优秀听课反思如下: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倪万梅

新学期的第一次同课异构递进式数学教研活动,在二师院领导和吴特的指导下顺利圆满结束。听了三节数学课和二师院吴特的现场点评指导,感触颇深,收获满满。

先从教材安排谈起,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虽然是同课异构,但我觉得三位老师在备这节课时都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照片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经验里挖掘学习基础。以自我经验为支撑点去大胆探索、发现,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纵观整节课的结构,三位教师教学环节安排完整,能很好地关注重点,有效突破难点。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三位教师个人课堂特色也显现出来,金陵汇文学校的周老师语言特别简洁,问题问的比较精准。动态的引入环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周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好地激发了的探索欲望。另外,周老师特别注重挖掘教材,合理有效地将教材提供的练习重组,既节省了时间又适时提升难度,让学生的认知更进一层。而我校刘老师临时应变能力也比较强,在课题变化的最后一小时内了解教材内容,设计精美的课件,备课时注重数形结合,让学生在探究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并且能从容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过,虽是常态课的准备,课堂中问题不够精准这一缺点也是急需改变的问题。最后一节汪老师的课,在综合两节课的特色和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之后,汪老师在理解概念这方面关注的比较多,举例时汪老师能关注学生对列举的比的应用进行解释,遇到问题时学生自己都能有效纠正其他同学回答中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知识。

听课的过程中前两节课个人教学特色的差异,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深深的反思:一节课的成功,不仅仅是备课时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更多的是课堂上学生的生成。老师是否能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带领学生抓住重点,用合理的引入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如何在教材安排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前后知识进行合理的拓展,都是平时课堂需要关注的。

同时,三节课听下来,我也有我的疑惑,高年级数学概念学习较多,如果每节课都单独研究概念识记概念,内容多了,时间一长,相似概念特别容易混淆,《图形放大与缩小》虽是比例这一单元第一课时,同时也是从比的知识到比例过渡衔接的第一课时,从《图形与几何的主题统整式教学实践论》这本书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主题统整式的优势,也在教学中努力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用旧知旧技能学习新知新技能,我想这节课的学习,为何不在引出2:1这个比时,结合比和比值知识,组织学生辨析2:1合理还是1:2合理,在辩论中得到与比及除法的关联,再得到放大图形所用的比用哪个合适,为什么合适。这样知识的连贯性出来了,学生自然而然地用旧知迁移掌握新知,这样的方法是否切实可行?

听吴特的讲座已经是每次活动最期盼的环节了,每次听完吴特讲话,不仅仅是在数学教学上得到收获,更是每次都能学到教学管理方面的技巧。而且这些细节管理在我的班级切实可行,于是这次第二天的课堂,我就开始实践百分百举手这一管理要求。在我明确的要求下,虽然部分一年级的孩子们迫于压力主动举手,但也能明显的感觉到为了举手,平时对课堂爱答不理的孩子开始紧张了,对老师的教学开始有意识的关注了,整节课学习效果立即有了明显变化。所以说有了二师院吴特的高效指导,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从细节改变,陆小的数学教学定会越来越好。



同课异构听课反思

                    陆郎小学  俞庆凤

金陵汇文周老师、本校刘士佳老师、汪庭明老师三位数学老师展示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同课异构课,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三堂课内容虽然是相同的,但三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很不一样,对所教内容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

周老师的课问题精准,灵活应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研究;刘老师的课注重数形结合、学生提问;汪老师的课沉稳,扎实。

下面我来具体说说几位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周老师通过现场操作,只拉一边或者拉斜边,让学生在动态中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图形的变化,在观察中体会变大和放大的区别。汪老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物的变化,胖了还是瘦了,样子没变,自然的过渡到形状不变(放大的特征)。两位老师的处理都比较好。

2.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于学生课堂上的错误资源,能否利用好,对于一个老师的个人素养要求较高。在学生说出错误的缩小比(如:6:1)的时候,汪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对,有的学生指出是现图:原图,有的学生指出比的前项比后项小,都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放大比和缩小比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帮助学困生理解。

3.操作体验的及时反馈

在画一画这个环节中,周老师细节处理的很好,PPT的温馨提示(为了便于观察,请你把变化后长方形的长和宽标注一下)不仅有利于观察长和宽前后的变化,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同时周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对角线的放大)及时评价反馈,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面积比)因势利导,及时拓展延伸,处理的很巧妙,恰到好处,让思维真正的发生。

下面我说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1.刘老师在最后提问环节,学生讲到了分数比和比值,学生真的是很聪明。如果把这个置前,比如在自学完2:1是放大比,联系分数比和比值,2:1=2/1=2>1,比值比1大,是放大比,1:2=1/2<1,比值比1小,是缩小比,是不是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

2.在画一画环节中,学生提到了面积比,如果时间够的话,老师还可以点一点周长比,结合《图形与几何》里的维度概念,可以将边长比、周长比、面积比、体积比进行比较,关系如下:

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回到自己身上,发现诸多问题。1.问题不够精准,学生不知道我在问什么,不敢问答,我还在那边干着急;2.课堂上我话太多太碎,包办太多,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我说的只是我会了,学生说的才是真正的会了   

3.很少能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感悟,让思维得到提高。希望我以后问题设置能准确一点,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思维真正的发生,把吴特和以上几位老师学到的好方法付诸于教学实践中。

 


         追求简约之美     实现高效课堂

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查正美

3月2日下午,阳光明媚。在二师院领导的安排下我校与金陵汇文学校的周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活动。

周老师和刘老师为我们呈现了数学常态两位老师在教学上的不同处理方法让我们值得深思。之后吴汝萍特级实在中肯的点评更是让人深有感悟。我的感受如下:

一、精准的问题促思维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准的问题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在金陵汇文周老师的课上,我们很明显感受到了她语言的魅力,干脆利落,问题精准,每一个问题都是指向教学的重难点,指向学生思维的拔节点。

在学生认识图片是2:1放大后,周老师追问:还可以把图形按几比几放大?促使学生的思维由点向面展开,丰富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在学完放大后,周老师问:“2:1”表示图形的放大,那“1:2”表示什么呢?这个问题与前面学生的回答相呼应,很自然的过渡到图形的缩小,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二、恰当地驻足挖深度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不是像撒种子似的把准备好的种子撒完就可以了,因为有的种子浮于表面,很容易被风吹走。我们更应该在该驻足的地方停留下来,引发学生深一层次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有效的。

周老师在学生画完放大后的长方形后,并没有直接讲下一题,浮于表面,而是在学生的学习单上把长方形用斜线分开,要求学生对前后斜边进行对比,在学生说出理由操作后,又引导学生探索出了面积比。正式因为周老师的驻足,挖出了知识的深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简约的板书显重点

板书设计应当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是设计教案的重要环节。精彩的板书设计,反映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和艺术构思的水平。

周老师的课堂板书只用几个词“形状不变”“放大”“缩小”“变化后”“原来”等等,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有条理,更直观。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对比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从板书中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概括能力。
    同课异构的目的在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对自己课堂的不足之处,有了更深的反思。结合吴特给我们的建议,我会在课堂上不断实践,更快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熊圣静

这周三在吴特的指导下进行了六年级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同课异构,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给了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比较,取长补短,根据每位老师的优缺点,听取一些老师的评价和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种方式的教研打破了单一封闭的个人教学模式转型成群体研究,通过周老师与刘老师的对比,让我明白课堂怎么呈现。首先,情境的创设有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两位老师都通过图片的拉大来演示放大的含义,引出形状不变。但似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那我认为就从学生本身来出发,将照片换成很小学生的生活照,让学生们猜一猜,因为照片太小看不清联想到放大,这时就留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些体验让学生跟深刻认识到只改变长或宽人会变形,引出放大要长和宽同时放大。因为涉及到学生自己,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学生的活动开展是否简单有效方面,刘老师和周老师的课堂很明显能让大家感受到周老师的语言很精准,教师语言的精准是表述概念的保障,当老师提的问题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学生就不能有效的思考,课堂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只会越上越晕,这让我想到自己上课前,从来没有写过稿子,上课要说的话,提的问题很少会写在纸上,导致上课经常把问题提很多次,反复纠正。只有我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可能将我整节课要说的话以及问题会满满的写在纸上,而且经验告诉我,那节课上的特别顺。其实我们也知道这样的做法会提高课堂效率,但花费的时间会多,怎么实行到日常课是值得研究的。所以老师的引导就是要讲每一句话反复斟酌后说出来,让学生精准的回答你的问题。

最后,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提升,这一点就要体现在你的练习设计上,在上之前,教师要构思能让学生学到什么,有没有深层次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够一够就能初步感受到的知识。比如,刘老师让学生判断这些比是把原图进行放大或缩小,可以从比的意义上思考,也可以从比值角度去思考,通过观察比较这些比,学生能够发现规律:当比值大于1的时候,说明是把原图形进行放大,比值小于1的时候,说明是把原图形进行缩小。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再自我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题目将会变得容易多了。另外周老师在画图环节先画放大的长方形,在连接对角线,提问对脚线有没有放大,其实就是相当于有延伸到三角形的放大,并通过分割引申出面积变大平方倍。这都是老师在备课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适当引导,自己去感悟。

通过本次的同课异构,在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中对比碰撞出火花,总结教训,才能成长,希望今后能完善自己,弥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