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阅览文章

江苏省第22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优秀反思选登

发表日期:2021/11/23 17:03:08 作者:苗凯旋 有4796位读者读过

听《伯牙鼓琴》有感

陆郎小学 邵海林

晚上,线上参与了江苏省第22届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观摩及优课评选(1118日上午)的活动,主要聆听了原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先生的开幕致辞及马玮玮、马圣贤两位的语文课。

1.做读书的模范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但感到脸红的是并不能做到。读书,具体到教学中可分为两部分:课上的朗读与课外的阅读。这不仅仅指学生也是指教师。杨九俊先生在开幕致辞中就明确地要求我们做“读书的模范”,不仅要读小学阶段所有年级的课本,还要读初中、高中的课本,不能只读一遍,要读三遍、五遍、十遍,他自己就读了十遍以上。

两节语文课给我们传递的也是朗读的信息,课堂上不仅有学生发自内心感受的朗读,还有教师充满情感的范读,贯穿整节课的是琅琅书声。

反思自己的课堂,真正地朗读指导与训练已经淹没在无休止的讲解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始终找不到朗读指导的真谛。

2.学习习惯的培养

马圣贤老师的课堂对善思、善听习惯的培养做了很好的诠释。课前谈话中给学生讲述了伯牙拜师的故事,但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而是在故事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些问题的思考,在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评价,对于评价到位的学生,再给予老师的评价善于倾听就能互相进步,最后总结善思善听就能学好语文。习惯的培养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悄然而成。

3.文体表达的渗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一句中“之”一字表示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后引出文言文行文简洁的特点。最后拓展《伯牙鼓琴》与《伯牙破琴》两篇文章从题目上看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引出两篇文章所描写内容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留痕迹。

4.感悟的深度与课堂的建构

知音一词的理解感悟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先是听懂琴声之人称之为知音,接着了解两人身份之后对知音的再次理解感悟,最后伯牙破琴绝弦时的感受。学生在马老师的逐步引导下,理解与感受的层次逐步加深,对知音的理解也各有自己的精辟见解,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

马老师儒雅、阳光,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学生的朗读、想象、倾听、思考、语言表达、情感体验等能力与习惯在课堂中都得到了一定量的训练与提升。

马老师的课堂也正是他以“教育是美的历程”为教育哲学,坚持“儒雅、阳光”的教学风格,致力于构建的“尚美”课堂的美好呈现!

 

神话:教好“神”和“话”

陆郎小学 陈蕾

神话是指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从教以来,神话的教学于我而言,一直较难。究竟神话该教什么?怎么教?以前一直着眼于文本,文章究竟讲了什么?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以及文章的主要人物形象等等,教学目标指向过于浅显。最近,聆听了几节执教神话文体的课,被上课教师的教学智慧深深折服,也为我的教学之路指引了方向。

一、教好“神”

神话依托于神奇的想象,为了展现想象的神奇而设置了神奇的情节。教学中,我觉得需要引导学生从“神奇”入手,感知情节的神奇,想象的神奇。

《精卫填海》这是一篇小古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身亡,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的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坚韧不拔、不服输、勇敢执着的精卫形象。陈睿老师执教这课时,在读正确、读好节奏的基础上,学生自行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内容。陈老师教学到“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顾为精卫”时,陈老师追问:女娃死了,却化为了精卫,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继而介绍神话故事中像这样化身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盘古化身万物,有夸父化身桃山等,这些都体现出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并且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神话的神奇。

二、教好“话”

在实际神话教学中,神话故事本身的神奇很容易吸引我们,使我们忘记作为语文教材其本身的语文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学习神话,除了关注神奇的想象,神奇的情节,神奇的人物,还需要关注它的语言,也可以指导学生讲一讲故事。

《羿射九日》讲述了羿射九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简单生动,易于理解,塑造了后羿为了人民英勇无畏、大公无私的形象。严璐老师执教时,指导二年级学生先读准课文, 边读边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文章中看似质朴的语言实则蕴含着夸张的想象,比如“九个太阳炙烤着大地,连地上的沙石都好像要熔化了”。教者指导学生对比“融化”和“熔化”,“融化”只需要温度稍微升高冰雪就可以融化,不需要火。而“熔化”的是沙石,需要一千以上的温度,学生进而感受神话语言的夸张。

《精卫填海》教学中,陈老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内容时,有意识地让学生针对关键词语,发挥想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之前的想象和感受,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学生也能进一步感知小古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每一次学习,带给自己的都是满满的收获,学海无涯,还需继续学习。

   

把握文体 感受神话的“神奇”

      —记江苏省第22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纪晴雯

江苏省第22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的课堂观摩本周可以在线视频观看,这14节课均是由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执教,应该能代表“苏派”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这14节课中,我最先选择观看学习的是陈睿老师执教的《精卫填海》和严璐老师执教的《羿射九日》。

选择首先学习陈睿老师的课是因为她是我们南京江宁的参赛老师,在我从教的时光里,曾经听过她以往参赛前的“磨课”和日常的教学讲座,也从她带班的家长和她身边同事口中听说过许多她带班和教学的故事和传奇。时隔6年听她讲授《精卫填海》,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那些你看到的光彩熠熠的背后,都是无数个用心钻研、不懈努力的岁月;选择学习徐璐老师的课是因为在这14节课里,只有她执教的《羿射九日》是低年级的课,由于这几年我一直在低年级教学,所以选择了徐老师的课学习。

无独有偶,我首先选择的这两节课仿佛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与“神话”有关,只不过《羿射九日》是二年级的一篇神话故事课文,而《精卫填海》是四年级的一篇神话类的小古文。在日常的教学中,曾经发现有两类文体是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和学习的,那就是“童话类”课文和“神话类”课文。这两类课文虽然文体不同,却有一些相似之处。那这两类的文体应该如何去教学呢?在查阅相关资料时,我发现了特级教师许嫣娜老师写过的一篇《“神话类课型”研究》的论文,她是这样写的:“不同年段的学生阅读也有不同的能级目标:低年级重在走进神话的情节感知神奇;中年级侧重在品味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悟其神奇。”那陈睿老师和徐璐老师的课是不是这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思索,我的听课目标更加具有指向性。

徐璐老师和陈睿老师都把“神奇”作为课堂教学的“课眼”。徐老师在精读环节,提出了“默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令你感到神奇的内容。”根据学生汇报他们感到神奇的地方,教师随机讲解了“神树、神车、神日”的神奇之处,让学生在走进神话故事的情节中感知到了神奇,实现了低年级神话类课文教学的能级目标;陈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直接寻找“神奇”,而是在品读课文时通过女娃溺水后变成精卫鸟,让学生自然感受到“神奇”,进而拓展了其他神话故事情节中人物化身形象的“神奇”。另外陈老师通过时间词“常”和动作词“衔”,并通过一次次有层次地朗读,让学生在心中通过想象完善了精卫鸟的形象,避免了对神话故事人物形象的过分解读的同时,达成了中年级神话类课文教学的能级指标。

通过学习两位老师的课,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虽然有时候老师们会参加赛课或者进行示范课,总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但其实最好的课堂,并不一定是学生回答的完美无缺,课堂上一片“花团锦簇”的热闹场面,而应该是虽然学生最初的回答可能不太完美,但却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进步,学生有真实学习过程的发生,这才应该是最好的课堂。

   

随文识字扎实高效,聚焦课标静待花开

——记江苏省第22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沙琳琳

 

入职未满三年,一年的高年段语文教学经历,让我沉浸于课堂的沉着冷静,孩子们在沉静中思索,在沉稳中提升。投身于低年段教学一年半载,亦让我收获课堂的活泼热烈,孩子们时常在游戏中收获,在课堂中成长。在本次观摩活动中,有幸聆听扬州市梅岭小学严璐老师执教的《羿射九日》一课,让我对低段语文生字教学,尤其是神话故事类文本教学,有了新的借鉴和感悟。

一、生字教学,集中分散两相宜

在严老师的课堂上,随文识字贯穿教学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字不离词,从字串到词串。从象形文字“炙”到“烤”、“熔”再到“焦”“蒸”,让孩子们发现偏旁的变化和联系,归类识字让识字教学更科学有效,再分别组词感受它们的火力。词不离句,从词串到语段。严老师引导孩子们把这些词语放到语段中朗读,感受炙烤大地的强烈感觉。这些环节设计巧妙,科学高效,让学生印象深刻。小学语文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低段学生学好汉字,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难点。探寻小学语文低段课堂识字的有效策略,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活相连接的秘密,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低段语文识字学习的方法丰富繁多,但常有学生课堂学得快但课后记不住,识字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同一个偏旁部首的字大多和部首的本义有关,渗透按部首归类识字的学习方法,让生字认识更加有效,让生字理解更加科学。

二、故事教学,聚焦神奇读思悟

故事类文本一直深受低年段学生的喜爱,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亦或是神话故事,低年段学生都产生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神话故事又不同于前两类,每一个神话故事里,都铭刻着那个民族最遥远的梦想、善良和温暖的记忆。正是这种独特的文体特点,让神话故事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严老师先让孩子们猜一猜熟悉的神话故事,拉近神话故事和学生的距离。在揭示课题时,提问学生从课题里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孩子们都很会提问,提出:羿为什么要射日?在什么地方射日?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九个太阳?通过对课题提问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也为走进故事感受神奇做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我们发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神奇的想象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神话的神奇之处,能借助提示讲述故事。严老师依据课标要求和文本特点,将“发现神奇”和“讲述故事”确定为本课最具学习价值的两大目标。本节课,严老师聚焦感受故事的神奇之处,为了帮助学生达成“讲述故事”的目标,严老师设计了一个“找神奇”的学习活动——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里的哪些内容让你觉得很神奇?接着,让孩子们“说神奇”。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不仅找出了课文中的诸多神奇之处,还能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知识来追问“神奇”。有的说扶桑的枝头上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为什么扶桑没有被太阳烤焦?有的说地球离太阳这么远,羿怎么能射到太阳呢?这样的提问充满童趣,说明孩子们在阅读中真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神奇。再把神奇的感受落实到朗读之中,从读到思,再由思到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真正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落地生根。有了前面“读神奇”“找神奇”“悟神奇”“说神奇”的扎实铺垫,相信最后的“讲神奇”自然会水到渠成。

正如特级教师薛发根所说,低年段语文教学做好三件事,第一是识字,要把字识好;第二是朗读,要把课文读熟;第三个是讲述,能把故事讲出来。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始终紧扣文本,采取适合学生的活动方式,把这些要求真正落实在教学上,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中落地生根,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产生变化,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滋雨露,才能静待花开。

 

慈母情深深几许 慈母情深深似海

                                          ——爱的伟大,爱的深沉

陆郎中心小学 刘清清

11月18日,我有幸观看了江苏省第22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马老师《慈母情深》一课,这篇课文真得很感人。“慈母情深”这个题目,我想本身就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意与无比热爱之情。因为“慈母情深”而非“慈母情”,足见这个“深”字的分量。马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入情入境,让人如临其境。我想这不仅可以让孩子感悟文中的慈母情,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此感染。我是当天晚上观看马老师《慈母情深》一课的,听完此课,感触颇多,也深受启发。

一、感知文本,理内容

 马老师在上课始,先给学生出示预学单,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了尊重学生,给学生主体性。马老师的预习单做得很好,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熟悉课文、认读字词、感知内容、专注重点、阅读质疑。这个预习单不仅关注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关注了单元目标,单元的学习重点。这一点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观摩和学习。

  其次是检测预习,马老师的检测是通过四个问题步步引导。首先是易读错的生字词,其次是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是根据图片理解字词,最后是概括课文内容。在这里我注意到学生的回答不是齐答,而是用手指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避免课堂环境的嘈杂。而且还起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练习。

二、入情入境,品情感

这篇课文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那时物资紧缺,家境差一点的连收音机都没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方式,唯有读书,看报。那么如何让处于21世纪的学生感受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那种生存处境呢?马老师通过多次入情入境,品读感悟的方式,让孩子真的走进那个时代,那个问母亲要钱买《青年禁卫军》的情境中。马老师通过解读单元目标,引出场景的介绍,再相机引出本课的一幕幕场景。通过感知本课的场景是在“工厂”,引出学习7-9自然段,引导学生感知场景(潮湿颓败、身在蒸笼……),边理解,边体会,边朗读的方式,体会母亲工作的辛苦。马老师的教姿教态也具有引导作用,她的手势、语言共情力无不传达着对母亲工作环境的介绍。马老师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后,又相机引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我在向母亲要钱买《青年禁卫军》时,母亲是怎么表现的呢?相机学习10-32自然度,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了文中的场景,找出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然后通过分发卡片让学生自己填写,自己贴卡片的形式,让学生找出来最打动人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分析、感悟母亲爱孩子的表现。马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读中体会文本中反复的写法,感受细节描写的妙处,并在朗读中不断渗透学法,举一反三,读与悟中体会"慈母情深“。在教学中马老师读书很有激情,学生感悟也很深刻,朗读时也富有感情,抑扬顿挫,不知不觉在听的过程中我自己仿佛就在工厂里,如临其境看到这一幕让人动容的情境。这种共情力是我们年轻教师要学习的地方。

三、归纳小结,练表达

经过教学中一系列的启发引导,马老师归纳结课时又出示“延学单”’,抛出问题(结合本课的小练笔)启发引导学生,想一想,文中为什么说“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写一写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一环节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又加深和巩固了学生理解当时情境的深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悟了“慈母情深”的含义。

马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我深受启发,每一过程都能感受到“慈母情深”,这种课前有预习,课中有温情,课后有延学,学思相结合的方式,也定能让每一位学生感受慈母情深深似海的深沉与伟大,自己以后的教学也要向马老师看齐。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记江苏省第22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徐艾娟

 小时曾跟随老师读到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千古名句便篆刻在心头。如今当自己也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深觉这句话与语文教学的密不可分。作为一名入职不满两年的青年教师,资历尚浅,今年也是自己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元年,新的起点,挑战与沉思并行。近日有幸聆听镇江市中山路小学马玮玮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让我对高段语文的课文教学,有了新的借鉴和体悟。

 

三、着眼预习,走入课堂

   马玮玮老师为《慈母情深》一课精心制作了预习单。预习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罕见,而如何用好预习单使其贯穿于课堂而不再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则是关键所在。马老师的预习单,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内容单一、目标不明的预习单,它从课文朗读、生字词意、感知内容、单元要素、阅读质疑等五大方面入手,由浅入深,层次分明。五个环节中无论是朗读识字,抓住单元要素还是阅读质疑都在初设置时为学生充分预留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人深感教师的用心。真正携学生走入课堂,走入那与母亲有关 与爱有关的“场景”中。整节课,每个环节始终围绕预习单的五大板块,循序渐进。听完更使人惊觉母爱与语文之美其实也正如那和风细雨与你我相随。

   在课文朗读方面马老师率先对学生提出“阅读有速度”的要求,以标语形式引导高年级学生注意朗读时间与节奏。生字词意方面,严格据课标要求充分调动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释意的能力,通过恰当的字音选择、词义辨析等课堂练习,减量增质,深刻贯彻落实“双减”。

   

四、关注细节、走入场景

慈母情深》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故事,那时物质生活艰难,精神生活也相对匮乏。在这种环境下,书籍便是沙漠中的清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今天的学生与半个世纪之前的人们感同身受呢?那便“唯有母爱”。

马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页,了解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绘场景、细节中所蕴含的感情”。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场景”与“细节”。通过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的分享,从而聚焦环境描写,真正走入那些与母亲有关的“场景”——工厂。阅读中通过潮湿颓败、压抑低矮、身处蒸笼等词语体会环境的恶劣,反复在朗读中分析,在朗读中感受。马老师的朗读抑扬顿挫,一堂好的语文课,必然有一位会朗读的语文老师。

马老师的这节课着实受益匪浅,深感语文教学需和风细雨,无声滋润。愿我们都成为那最温柔的园丁,待满园春色日,盼芬芳馥郁时。

 

择奇崛处立,向平实处行

—记江苏省第22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苗凯旋

犹记得七年多前,与和区小语青研班的同学们赴盐城参加省小语青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情景。那次观摩给初出茅庐的我带来了极大震撼,十四节高品质的课引领着我摸到了语文教学的门把手。时隔七年,在网上观摩了活动的第22届,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所体现出的新理念带来的冲击依旧让我心潮澎湃。

受个人脑力和笔力的限制,无法以一篇写尽心中所感,故在副标题中加了序号一,为以后常听常思常写做下铺垫。便从第一节《慈母情深》说起吧。

《慈母情深》是统编教材中一篇很热门的文章,在近两年的教研活动多次听到此课。自己虽未教过但与此课也颇有缘分—两年前曾与本校教师共研此课,前几周还在面试中针对此课进行了一次异常尴尬的无生试讲。所有的教者(包括几周前那个尴尬的自己)都十分明晰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也就是深沉的父母之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甚至大部分的课堂在课文讲解上常常流于细碎,缺乏指向性,将主要的时间用在了对母亲形象的分析和具体的刻画形象的方法讲解上。在之前的听、研、讲中也深感问题重重却一直难以突破。东道主中山路小学马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一、文本解读有时要择奇崛处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几乎都趋于同化。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读得不多,读得不深导致的“群体性平庸”,也可能是热衷于检索而荒废自己的思考力。力学小学的李琳校长曾在“公益大讲堂”中说教师不是普通的读者。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对文章有不同寻常的理解的。

马玮玮老师在对文本分析极其独到。表现在“一分一合”。“分”是从“场景”的本意出发,将教材中的描写分为静态的场面和动态的情景。“合”是把“母之慈”和“情之深”合而为一。除了对一般的关于母亲工作环境差、挣钱辛苦等文字的体会外。更有奇崛之处:马老师更注重引导母亲和女工的对比和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比对,在这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费太多的口舌和时间,学生就应该能理解课文中的母亲支持阅读之慈,为子计之远用情之深。

二、课堂教学一直要向平实处行

无论如何精深、多么奇崛的解读最终都要再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也只有在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提升。优秀的课堂的优秀是属于学生们的。马老师在上课伊始就出示了全面而又具体的自主学习提示。学习提示上既有路线图又有达成度。学生的自学以及后面的教学和评价都围绕此展开来。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字的音、形、意。在读中体味和表达情感。不似寻常课堂,只顾知识的高密度输出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一节课下来,写了一黑板,记了一书本。却连书都读不好,字都写不对。

语文教学要在看似寻常的文本寻找奇崛之处,亦要把热热闹闹的课上得平实。

【言有不尽,下篇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