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355】读后感(沈凤慧)
发表日期:2021/2/22 10:02:07 作者:沈凤慧 有657位读者读过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描述工业革命。随着机器化时代生产的到来,因工业发展而渐渐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便财富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与此同时,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失去了独立性质,工人成为机器单纯的附属,简单、单调的操作降低了他们的价值,使他们成为工厂资产者的奴隶,资产国家的奴隶,资产阶级的奴隶。工业革命的发展与经济矛盾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残酷的剥削,悲惨的处境,工人阶级走上革命的道路。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的接连失败,使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思考。他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不是只代表小市民利益,将小市民的每一种丑行都强行赋予奥秘的、高尚的、社会主义的意义,使之变成完全相反的东西的反动的社会主义;不是力图使工人厌弃一切革命运动,硬说能给工人带来好处的不是政治变革而仅仅是生活条件、经济关系的改变的保守的社会主义;更不是拒绝一切政治行动,革命行动,想要通过和平途径来达到目的,企图用小型的试验以示范的力量为社会福音开辟道路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而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强调和坚持整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用积累起来的劳动成为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手段,赋于活动的人以独立性和个性的社会主义。在这里,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消灭旧的生产关系。
历史的镜头转向中国,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时,正是清王朝衰相尽显、危机四伏之时,古老的中国正笼罩在第一次鸭片战争失败的阴霾之中,中华民族陷入屈辱悲惨的命运,中国人民被迫走上反帝反封建的救亡图存之路。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保路运动,从黄花岗起又到武昌起义,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到南昌起义,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人民公社化,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近代改革革命用实践说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而且符合社会发展与广大人民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近代历史铿锵有力地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一再表明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中国不断从马克思对中国“不顺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的深恶痛绝中汲取教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建必然落后”,同时,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权力对象出现根本性变化;国际格局剧烈动荡;世界秩序出现坍塌的威胁;世界正经历大调整;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大变局要素的比拼前所未有。这变局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我们应继续开放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提防某些西方国家的政治陷阱。
中国正在也将继续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