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师培训>>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博文285】教师的挑战: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许晶晶)

发表日期:2020/12/2 15:47:20 作者:许晶晶 有717位读者读过

教师的挑战: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读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后有感

佐藤学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各类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完成《教师的挑战》一书,拜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全世界的课堂都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从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学校不仅仅是儿童合作学习、共同成长所在,而且还是教师们作为教学实践专家的共同学习和成长所在。

如何使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呢?教师的工作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任何一个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以这样的心态倾听每一个学生发言,并培养学生互相倾听的好习惯。倾听儿童的发言意味着在如下三个关系中接纳发言。一是,认识该发言是文本中哪句话所触发的;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我们常常因为寻求“好的教学”陷入一个误区—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进行教学。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好的发言,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于信赖和期待。“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和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教师总是在“然后怎么样”的意识中,总是在“向前”“向前”,停下脚步“反刍”前段的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正如苏教版教材中经常有“你有哪些体会,有哪些收获”类似的问题。

佐藤学还提出了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在学科学习中有困难的儿童、不能融入课堂教学的儿童、难以参与课堂学习的儿童。无论在哪些课堂上都不乏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从这种边缘化的儿童与其它儿童之间的落差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这或许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了思路。文中小林老师因为健治的一句“我完全不懂”,本来准备3分钟的内容花了20分钟。健治面对最大的壁障与其说是对比例意义的理解,不如说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这是学生或多或少的共性问题,如果教师放弃了“不懂”的儿童这个契机,或许会将问题埋下。固然,在实际的课堂中我还不能做到小林老师这样,但是我会给他们更多耐心,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能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佐藤学还提到了“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被定义为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在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中教师被重新定义,即是“教的专家”也是“学的专家”。教师的专业技能被定义为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同僚的教学实践进行相互反思、与同僚的相互学习的“反思性实践家”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让我想到了职业道德标准中“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书之路路漫漫,课堂改革任重道远,我希望能从自己一点一滴的改变开始,努力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与学生奏响着同声相应、同其相求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