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文明校园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新闻>>阅览文章

[图文]江宁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在陆郎小学举行

发表日期:2012/12/25 9:13:41 作者:张长国 有697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在陆郎小学举行

 

 

1221上午,江宁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在陆郎小学成功举行,全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片长、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及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陆郎小学张长国老师和江宁实验小学张福强老师分别以《图片下载》和《初识PowerPint》为题上了两节研究课。

第二阶段,陆郎小学潘仕祥副校长以《落实课程纲要,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均衡发展》为题作了讲座。

第三阶段,参加研讨会的教师对两节课进行了讨论交流。

 






 

教研活动研讨交流

上元小学  胡婷婷

今天有幸参加信息技术教研课,很荣幸认识两位才华横溢的张老师,收获颇多。

《下载图片》的听课感想:

1、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起点于生活 

老师以语文书中《九寨沟》一文导入,自然和谐。课堂本是出发于生活,而回归于生活。语文学科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文字旅行,那信息技术课《下载图片》则从更直观的图片角度给孩子带来了特别的网络旅游。结合生活,学生乐学,教师教的轻松。

2、多样的教学方法,探究于课堂

如,在搜索图片环节中,张老师运用演示法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来模仿,更主要的是带领学生去学会思考、去领悟各个关键步骤的“起因”和“结果”,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简单有趣的任务巩固,生成于课后

尽管因时间限制,未能充分展示出巩固环节。但“请下载你最想去旅游的地方的图片”这一任务,让学生从刚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需要中去,让学生明白图片的下载保存应该是为自己的生活或学习需要而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去实践探索。

《初识PowerPoint》的听课所思:

1、合理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机盎然。

导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全课以“我能行”的任务为主线,结合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教师示范等教学方法,为我们呈现一堂高效课堂。如:教学过程中利用知识迁移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巧妙设计,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在“认识窗口”的教学中,学生运用学件,师生互指,生生互指,快速记忆等方法,突破难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那“四栏,三格,二按钮”的巧思,辅助教学,效果明显。这一巧思也为下面观察“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在一行的探索中起到重要作用。

3、全面化,全程化,全元化的评价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全面化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学生作品和学习表现的评价等。每个任务的自我评价充分表现了全程化的评价方法。全元化体现在以学习单的自我评价,并融合了教师丰富的语言评价。多元的评价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铜山小学  宋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陆郎小学隆重举行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题研讨活动,整个活动精彩纷呈。现将我的一点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活动中印象最深的是张长国老师的《下载图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能把握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创设情境环节,设计了欣赏九寨沟这个主题,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产生共鸣。激趣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着眼。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学,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

     在学习方式上,张老师了采用“主动探究式”,学生通过自学、互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智力上互相激荡,情感上互相感染,操作上互相合作,评价上互相检查。学生通过自学、互学掌握了下载图片,保存图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课堂操作提高了学生的下载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但在这节课中,对于细节方面还有待加强。

    此次陆小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用三句话来概括,只有重在平时,活动才能真实,目标才会落实。

 

 

土桥小学   戴立祥

早上六时便从土桥出发前往陆郎参加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听了《下载图片》和《初识powerpoint》两节课,感觉有很多亮点和特色,简评如下:

《下载图片》一课,操作性强,适宜学生的探究和操作,主要目标是学生学会搜索和下载图片。

1、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化和时效性,展现了“学科之美”。张老师结合学生刚刚学习的语文课《九寨沟》,导入的图片欣赏美轮美奂,引来学生一片惊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九寨沟的美景图片下载一直贯穿全线,这样的安排,迎合了学生“猎奇”心理。九寨沟到底有多美?除了文字的描述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图片。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得课堂教学非常顺利,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信息课的学习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2、亦步亦趋,环环相扣,体现了“教学之有序”。从“搜索引擎的介绍”到“搜索方法的讲解”到“文件夹的建立”再到“图片的保存”,一步一个脚印,学生学得很扎实。这也充分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钻研和教案的精心设计。

3、“以生为本”互助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农村小学学生信息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小助手”、“小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两点想法:

1、“文件夹的建立”何时教学效果更好?有教师说保存图片时当学生遇到困难不知保存在哪儿时,水到渠成的引入比较合理;也有的教师说前面已学过WORD的相关操作,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时候出现都无所谓。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件夹的命名”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出错了怎么办?教师应注意观察,抓住学生的错误,从错误入手进行更正,而不能一带而过。

2、教师教学设计写得非常详实,上面也多次提到学生自学课本,但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一直未能使用。我觉得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我们不能舍弃教材教学生,更应该要利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识powerpoint》简评:

1、情境导入时的《家住陆郎》演示文稿用得好。多么亲切、多么美丽,无穷的魅力让学生激动,拉近了师生情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无穷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生活化和信息技术为生活服务。

2powerpoint窗口的认识教学比较枯燥,但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张老师处理得非常细致,从对比到指认再到归纳都非常到位。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以前我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有那看似一张不起眼的任务单及自我评价表,作用不言而喻。

3、教学结构严谨。“任务---尝试---演示---总结”张老师每个知识点都讲得透彻,重点突出。

 

翠屏山小学  李成云

有幸听了陆郎小学张长国老师和实验小学张福强老师的两节课,感受颇深。

这两节课都采用了主题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主题下的情感体验,又通过尝试发现学习新知。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这不仅仅是对简单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真实的主题情景,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

陆郎小学张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以九寨沟为主题开展教学,四年级语文书中刚好有《九寨沟》这篇课文,把信息技术课和语文课有效的整合起来,学生既感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认识到下载图片的意义和需要。

实验小学张老师则是从人文角度出发,以家住陆郎为主题展开教学,贯穿学习始终。任务单的使用让学习事半功倍,任务单上不仅有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这种“任务达标型”评价方便、直观、易于学生接受,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非常适合用于主题教学中。

教学方法上两位老师也采用了多种形式,有示范后学生操作,简单模仿,也有范围内学生自主尝试,得到预设结果,甚至有进一步发散性的尝试,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过程分层实施,既发挥了优秀学生的能力,又注意后进生的情况,要注重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肯定,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性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我提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主题式教学活动,活动主题的设置要体现信息科技的学科特征,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已有经验,活动过程的安排要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理解技术,发散性地使用技术,将技术灵活的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通过组织、交流、讨论,提高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南京市东山小学   王家勇

 

开好“头”

——陆郎小学听课感受

 

1.开好“头”一:张福强老师家住陆郎的幻灯片的播放,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又展示了powerpoint这个软件的基本功能,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张长国老师带领学生欣赏精美的图片,引出搜索引擎的使用,分门别类的介绍了百度搜索。二位老师都为本节课开了个好头。

2.开好“头“二:《初识powerpoint》和《下载图片》都是本模块的启始课。张福强老师细致入微得介绍了powerpoint窗口四栏、三格、二按纽,梳理细化帮助学生记忆;讲解过程以学生实用为目的,化解学生操作困难。张长国老师深入浅出的带领学生学习了搜索引擎这一重要概念,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的放矢的教授学生新建文件夹,向学生渗透分类存储文件的好习惯。两位老师都为学生开了个好“头”。

  探讨之处:

1、张福强老师在教授格式工具栏中的字体、字号、字形、对齐方式时,可以在幻灯片中输入些文字,对文字采用不同字体字号字形和对齐方式显示,这样不仅可以介绍了这些命令,又直观的讲解了命令的具体作用。

2、张长国老师在介绍搜索引擎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感知搜索引擎使用和作用,再来介绍搜索引擎的概念。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这样陌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