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师培训>>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博文211】《教育的情调》读后感(时代)

发表日期:2020/9/1 13:13:37 作者:时代 有2188位读者读过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暑假期间有幸阅读到了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与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克思·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内容不多,篇幅也不大,却让我实实在在地触到了教育学中一些重要且容易忽视的规律和理念。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说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书,它是一本礼物,献给教师,教育学者和学生的礼物。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敞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

这本书分为了多个 比较小的篇幅,每一篇幅以具体实例为主,分析推理不多,却都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中所蕴含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任意细数几个篇幅的名称:“孩子好奇的体验”“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孩子对秘密的体验”“气氛的作用”“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每一个标题的名称都直接地表现出教育学中的一些教育现象,都勾起我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渴望。我选了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表达了我的浅薄的理解和思考。

一.孩子的好奇

儿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世界。成人虽然都从儿童走来,却难以再次回到并真正理解儿童的世界,所以我们如何真正地进入,尝试着探索儿童的世界是极其重要的。关于孩子的好奇,这本书也给我来了一次深刻的答疑。我以前认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一定是时时刻刻充满着很多的问题并不断地问问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问题有时候止于答案。问问题的孩子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我们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所以有时候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会尽力地去回答他们的问题,却没有仔细思考过答案会给孩子的好奇,对于这个问题的好奇有何影响。书中提到“真正的好奇不是问好多好多问题。我真正感到好奇,是在所问的问题以某种方式返回到我这里,或是当问题被沉寂,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的时候”,回答一个问题的方式有多种,那么哪一种才是能够回答孩子问题的好方式呢?什么样的答案能够让孩子继续保持对问题的思考,而不是给他一个固定的答案?这个问题是书本留给我们教师的思考。

二.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这句话的描述直击我的心灵,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我常常想,对于孩子只要抱着耐心,善心交流相处,他们总会发现了解事情的真正含义,实际情况也是让人困惑,他们总会闷不吭声,或是嘴上答应行动却一直滞后,这本书也是给我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解答。教育的敏感和机智要求我们对孩子要足够的了解并且能够站在他们的视角上进行了解分析问题,要真正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待孩子,不是父母,不是法官,不是警察。

三.孩子如何感受我们的“在”

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成年人总是不自觉地在被孩子模仿,对孩子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我们是孩子的模仿范本,我们作为教师,以身示范的效力更加地具有价值和效力。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具备一名职业教师的可能性和责任心是必要的也是相对自己易保证的,那么如何教呢?我们拥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自己也要去热爱尊重这门学科,让孩子看到教师对学科的了解和激情和爱,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上课的风格就是我们对学科掌握程度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拥有一定的文学,数学和科学知识,当年只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我们才能使他们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教学的思想力也是深刻地影响着孩子,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主观能动的,对我来说,如何让孩子感受我们的“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

这一点其实我一直比较有体会,孩子们其实是非常容易原谅和宽恕的。教学是一项教育性的任务,但是有的时候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时候难免会发生错误或判断失误,重要的是,孩子是如何体验老师的关爱,孩子的反映也是反向体现了老师平时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育生活中也要学会去理解,但是也要不忘严加管教,不要去怕孩子“记恨”等等,要学会互相理解,加强师生关系,正如书中所说“一位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老师始终能与学生们和谐相处”。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我们在生活中学会把爱献给孩子们,在教育的活动中自然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和教育爱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这本书真的像一份精致的礼物,初读感触就比较深,贴近生活,对于我来说,这份礼物是值得反复品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