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师培训>>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博文177】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读不同(纪晴雯)

发表日期:2020/7/3 19:52:49 作者:纪晴雯 有745位读者读过

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读不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南京市陆郎中心小学 纪晴雯

在我的家里,有两本一模一样的图书,它的名字叫做《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其中的一本是刚工作时,我自己买的;另一本是入职陆小时,学校发的,但其实我已经读过这本书三次了。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是我在上师范大学时,教授教育学原理的老师推荐的,老师推荐的理由是——这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师范的学生必读书目。带着几分好奇,我从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但望着这本砖头厚的书,我却读不进去。因为自己当时并没有完全立志做一名小学教师,而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教育事例好像离我有些遥远,于是随手翻了翻这本书,就把它还给图书馆了。

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是我作为老师工作的第一年。真正做了教师,才知道自己以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感觉自己还需要“恶补”大量的教育实例书籍。于是什么班主任兵法,什么教学实录……这一类的书买了几大本,当然,《给教师的建议》也在其中。可这一次,读了这本书的一半内容时,我又读不下去了。因为书中所传授的大部分教学方法,好像对我来说并不适用。当时我入职的第一所学校,是一所生源还不错的小学。里面的绝大多数孩子,父母文化素养较高,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认识了许多生字,家长基本都有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每个孩子都至少有一项特长傍身。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许多都是如何转化后进生,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是,第二次的阅读计划,也宣告失败。

第三次读这本书时,是我入职陆小的第二年。因为每天需要坐公交车两小时往返,所以有时我会在车上刷刷手机,有时会补补觉,有时也会备备课,当然有时也会读读书了。就这样,在公交车上我又第三次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次读这本书时,书中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了我。因为最初入职陆小时,由于所教学生的基础有了一些差别,再加上第一次教部编版新教材,我有些“水土不服”。通过考试,我知道学生的成绩很不理想,更有个别家长和我沟通,说孩子回家有些听不懂我说什么,甚至连留什么作业了也不知道。孩子们的考试成绩让我备受打击,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教书了,以前好像也是这样教的,为啥学生几乎都能考个95分左右。就这样,我在怀疑,自我怀疑,自我肯定,自我否定中不断纠结着,调整着。静下心来找原因,首先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应该基于学情;其次是自我反思,以前的教学方法不一定是完美的,学生成绩考的好,有很大原因可能是家长提前教授,学生在上课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于是,摆正了心态后,这一次再读《给教师的建议》,觉得书中的内容字字珠玑,每读几条书中的建议,就能引起心中的一次共鸣,就这样我一口气读了几十页。比如说以前,我会特别喜欢让学生到黑板听写,希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而这个办法用在现在教学的班级,好像并不适用,因为全班的听写情况并没有提高反而有些退步。于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没有去黑板听写的同学学习兴致并不高,他们自己在座位下的完成情况不佳。而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否定了这种做法,他认为应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草稿本,大家一起听写默写,老师逐一及时批改点评。

就这样,书中的建议为我解惑,更坚定了我改变调整自己教学方式的信心,也为我指明了方向。小时候,常听老师说:“现在背的古诗,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不同时间拿出来读会有不同的体会。”长大后,才明白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也许不同的书籍,随着自己年龄阅历的增长,不同时间拿出来读,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