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发表日期:2011/12/26 16:03:15 作者:无 有1723位读者读过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陆郎中心小学,位于江宁西南边陲的偏远山区。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一、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承载所有陆小教育人“教育梦想”的《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应运而生了。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家乡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试想,通过各类有效资源的整合,在追寻素质教育理想的征途中融入不能忘却的“乡土文化”血脉。我们对陆郎乡土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多方位深入的调查,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资源的可行性参考。根据学校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整合提炼陆郎区域乡土文化资源,采集陆郎乡土资源的特色系列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使之更好地服务教育。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陆郎区域资源丰富,概括起来有四个“三”资源,即三万亩山、三万亩水、三万亩田、三万人口,包括自然风光、田园生活、风土人情、人物励志、历史积淀、语言文化等。

家乡陆郎没有名山大川,但山川秀美,风景宜人,翠竹传情、绿茶迎宾,时刻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田园气息;陆郎没有多少名胜古迹,但“红楼大观园”、“娘娘坟”的动人传说却世代相传,声声不息;陆郎没有多少骚人墨客,但“陆郎人打鬼子——真人真事”,陆郎人民的抗日故事妇孺皆知;陆郎没有驰名中外的特产,但堪称“陆郎四绝”的茶干、羊糕、乳竹笋、臭豆腐彰显品牌战略,声名远播;陆郎这儿的民风,勤劳淳朴、奋发向上、风流古韵、魅力无穷。在这丰富的乡土资源中,我们反复研究论证可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大体有:抗日故事、“茶竹”文化、“食”文化、淳朴民风等,并确立了以研究“抗日故事”为切入点《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研究》和《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核心子课题,以“茶韵、竹韵、气韵”研究为基点,“食”文化、淳朴民风、“寻访古迹”等几类研究为兴趣附带;以品德、语文学科为主要实验学科,并向其它学科拓展延伸,形成网状辐射的课题研究网络。   

四年多时间的研究与努力,我们带着孩子通过调查、走访、考查等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构筑了“乡土文化走进课堂”、“陆小孩子走出课堂”两道亮丽的风景。研究让教育有了更大的张力,孩子有了更多的创造力,深化了教育改革,升华了素质教育,成就孩子,提升队伍,初步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朴素原味,土而不俗。

二、课题研究领导与管理的措施

本课题研究启动后,学校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切实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和活动开展。学校领导对课题组的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校长多次亲自主持召开了有关课题工作会议,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培训。狠抓新课程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确立了重点实验班级与实验教师,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整体上设计了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思路,逐项分解并落实任务,同时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 

课题组在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以课题主持人为核心引领,各子课题负责人领“题”主演的“一点多线”的网状辐射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邀请区教科室董主任、汪主任等相关行专家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把脉”,给予科学谋划与指导。课题组成员每月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研讨心得,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围绕研究计划,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按时撰写计划与总结。年终,学校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状况进行考评。

三、课题研究的作用与效果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发展的空间得以拓展。在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几乎没有自由选择学什么课程的权利,所以学生发展的空间不大。而乡土资源开发研究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在乡土资源开发研究的环境下,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天地广阔了,视野拓展了,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认知不断加深,学生热爱家乡和服务家乡的意识逐渐增强。学校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的实施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方面的技能,沟通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得了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学生在联系参观时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教师素养在课题研究中得到提高。教师破除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神秘感,提升了课程意识。随着课题组乡土资源开发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教师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课程意识逐步提升。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在编写乡土教材中,他们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确定方式。可以这样说,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教师增强了合作意识。课题组成员统一中有分工,分工中有合作。课题研究是一个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成长了起来。教师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学校乡土文化特色凸显。课题研究中,我们大力加强校园乡土文化资源建设,培植校园乡土文化特色,初步形成了学校独特的乡土文化办学特色。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能交流,让每一个建筑都闪耀着思想,在我校已基本变成现实。校园路西操场矗立着一尊雕塑,其造型、意象、语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美感,象征着陆小人勤奋好学,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品质;学校专门开辟的“乡土文化”长廊中,孩子们了解乡土、认识乡土、交流乡土,一笔一画,抒发着浓浓的乡情和学习的干练,洋溢着文化的元素;“青青小草,踏之何忍?”之类的文明警示牌缀落于红花绿草中,格外醒目;“茶竹园”里孩子们尽情呵护着自己亲手栽种的小苗,观察、记录、思考。

四、课题研究的经验体会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建立的乡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校本教材《乡韵》、德育教材《抗日烽火燃陆郎》),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极大调动了教师们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人文素质培养由枯燥抽象、封闭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研究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乡土传统历史文化的窗口,引导学生踏进文化传统的门槛,弥补了学生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密切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的欣赏、审视、判断文化现象的能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在——

研究的课题外延过大,与日常教育教学的“切合点”很难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还不够丰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不全面;研究的目标性不够强,随意性较大,研究的深刻性不足;如何更加有效的促进各科课程资源的整合等;课题研究的硬件设施落后以及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如何正确处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的时间冲突;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如何进一步适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以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使其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起学生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全面提升学校的特色与品位。作为农村小学,把“乡土文化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突破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发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对于引领学生认识民族文化传统,走向经典人生,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