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个人课题”研究范例

发表日期:2008/5/16 14:16:12 作者:无 有1523位读者读过

引言:很多老师对课题研究是敬而远之,认为是专家的事。善于思考。南京市教科所的刘永和所长说过:“一个教师要会四种思考:深入性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缜密性思考——多问几个还有什么;怀疑性思考——不会怀疑的老师教不出会怀疑的学生;迁移性思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所用”。做到坚持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后小记,记下得与失。

                

范例(一):“个人课题”——《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亲和力的方法》

             

    曾经听一位小学教师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小学二年级某班,因为学校工作的安排,将原先的漂亮、年轻、活泼的班主任老师换成了一个向来严肃认真的老教师,有个孩子哭着不肯进班,原因是老师不爱笑、不穿漂亮裙子。听完故事就觉得挺好笑的:孩子真是可爱,竟有这样的想法。不过这又不禁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应该属于教师亲和力的问题。

    课题的界定

   “亲和力”:本是化学术语,意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这里指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

   “教学亲和力”:是指教师赢得学生亲近、信赖、尊敬和爱戴,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密切配合和谐共振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亲和力的方法”:是指对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通过自身人格魅力以及关爱、信任学生等带有感情倾向的行为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方法的研究。

    记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育的成功在于教育者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经过多年的讨论,人们在师生关系上似乎已经取得了共识,这就是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是,置身于现实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我认为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接受度,亲近学生,增强亲和力,也就是增强在教学中对学生亲近行为的动力和能力。

    我做了一个关于“你的任课教师是否具有亲和力”的问卷调查,很多学生希望老师带着微笑上课,不能总是满脸严肃,让人不敢接近。看来一个教师的亲和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教师的威望,影响一个教师教学的成败。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不仅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基本功,还要不断地注意激发自己的亲和力,展示自己的亲和力。这样,教师不仅能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的良师益友,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能如涓涓细流,流淌到学生的心田中,催开学生的智慧之花。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然而,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智力水平达到某一关键水平后,教学的效果同教师的知识及智力水平并不显著的关系。现在,大多数教师学历已达标,这就一味着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已不再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这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突现出来了,而亲和力就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有亲和力,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程度就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能及时地作出积极响应,主动思考,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对教师亲和力的研究,在现在的学校教育状况下,有其现实意义。语文学科有人文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亲和力有独特的方法,对语文教师提高教学亲和力的方法研究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高语文教师教学亲和力,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亲和力对于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可接受性。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权威,强调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与严格训练,忽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敬,不可亲,感到学校没有吸引力与相容力,从而拒绝说教,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可言。而强调亲和行为就是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信、互爱,营造一种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相容力的学校教育环境与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创造力。

    2、提高语文教师教学亲和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教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亲和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支点,因为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必须要以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作为基础。亲和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形成的素质的升华,可以说,没有较高的素质,教师难以有信心与学生打成一片;没有较高的素质,教师也难以了解与认同学生,即使有主观愿望与学生接近,学生也会觉得教师是故意做作而拒绝教师的亲近行为,使教师无从下手。教师的亲和力其实也是对教师素质提升的一种压力,没有较高的素质就难于教好学生。语文学科内容包含大量人文关怀的情感,语文教师提高教学亲和力有很强的优势。语文教师的亲和能力可以在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3、提高语文教师教学亲和力,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进取精神,基础知识全面扎实,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获得知识能力,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一代新人。这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多样性发展的学生,允许学生具有发挥个性与潜能的自由是一致的,但在单纯强调教师的权威的情况下,学生视老师的话为圣旨,唯有服从,没有自由可言,这样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教师的亲和力要求教师要认同学生自愿的、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与言论,使学生能自由地从个性与潜能出发寻求成长的道路,成为社会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而并非是传统教育所强调的精英人才。其实,真正能成为精英人才的毕竟是少数,而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语文学科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有亲和力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对教师亲和力的理论依据、功能作用、心理机制和语文学科人文特点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教师教学亲和力的有效方法。

    1、师爱。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内心的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这种交流让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

    2、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必须照准自己的位置,平和自己的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学生也才能以一种主动者的心态成功地完成学习过程。

    3、体态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配合教学内容自然生成的得体而富于表现力的体态语言,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也间接决定了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的体态语言也很重要。

    4、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教师广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多方面的才艺、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等都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素养去获得。

    5、敢于展示真实自我。亲和力高的教师,是敢于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的。没有伪装、矫揉造作、文过饰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和真实思想感情,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2007、5——2007、6):准备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写出实施方案,搜集有关教师亲和力方面和语文人文性特点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方案要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突出实用性。

    第二阶段(2007、7——2007、8):思辨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有关师生关系和亲和力相关理论,为研究提高教师亲和力的方法奠定理论基础。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阶段(2007、9——2008、3)探索实施阶段。运用行动研究法,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同时,进行实验的比较,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方法。在探索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总结、相关教学设计及论文。

第四阶段(2008、4——2008、5):总结阶段。将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将实践的具体情况写成文字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

 

 

 

范例(二)“培养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之研究方案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陈健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与价值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却很差。学生中普遍存在字音不准、朗诵无表情、语言水平低下等状况。试想,作为语文能力决定因素之一的语感解决不了,又如何谈得上素质教育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决定以“农村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为个人课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关键词界定:

●“农村”是指中心小学一级学校所在地的乡镇。

●“朗读能力”是指通过强化语音、发音训练,使学生读得入格(正确、流利);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得入情;强化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读得入境。

2.课题界定:

●“培养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是指调查研究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低下的现状与原因,通过强化语音、发音训练,强化朗读技巧指导,强化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读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理论依据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本研究旨在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使农村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得到协调发展。

●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不但让学生能听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出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出来,并说得清楚、明白,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让学生在无形中积淀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积累词汇,进而提高习作能力。

●     通过研究,掌握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形成可行性的研究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四、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身处农村的小学生,只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其朗读能力会得到充分的挖掘,朗读水平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切合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的改革,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全面的意义。

●研究基础扎实。本人对培养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写出了这方面的论文,进行了初步研究。

五、研究过程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准备阶段

●2007年5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

●2007年6月,向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二)、实施阶段

●2007年6月—2008年2月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研究

1、通过教师的示范,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水平。

2、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故事,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研究

1、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去掉烦琐的分析,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2、在教学中,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等朗读技巧的传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

3、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变换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的朗读方法形式多样。

●2008年2月—2009年4月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的研究

组织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竞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竞赛又有个人朗读竞赛,通过朗读竞赛,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策略研究。

学生朗读水平的检测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朗读教学的开展。为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了《学生朗读水平评价表》。(三)、结题阶段

1、 2008年4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2、 2008年4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报告。

●优秀研究课例。

●发表、获奖的研究论文、案例等。

●学生成果展示。 

七、参考文献

1、《阅读指导词典》  主编张洪洙  中国和平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   2000年版 第9期

                      2001年版 第5期、第7期

3、《小学语文教师》   2000年版 第2期

4、《会自己读》       陈静逊 吴忠豪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5、《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 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