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党工团建设>>阅览文章

心 系 农 村 情 洒 教 育--记江宁区2010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潘世才先进事迹

发表日期:2010/9/15 19:23:11 作者:无 有774位读者读过

  

——记江宁区2010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潘世才先进事迹

     陆郎位于江宁区西南边陲,是个偏僻的山村小镇,这里经济相对落后,教师待遇低下。然而这片热土却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潘世才老师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潘世才老师是地道的农村人,他那山里人特有的淳朴、憨厚与热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说的三句话令人震撼,回味无穷。

 

“事业是生命的盐,没了它,人生就淡而无味!”

    潘老师从1977年从事教育工作起,30年如一日把满腔的热忱和全部的心血洒向操场,把爱的甘露倾注到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心田,闪烁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忠诚。

    他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既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又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不能盲目蛮干。为了避免训练而引起的意外伤害,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潘老师总是和学生训练在一起。冬天,他从家里带来蜜枣、点心给体能消耗的学生补充能量;夏天,他叫自己的家属在家里熬好绿豆汤、准备好凉开水(盐水)送到运动场,让学生防暑降温。在训练中,他亲身感受训练的强度,仔细推敲训练的细节。要求学生做的,他首先先做;要求学生达到的,他总要先行体验。为了一个姿势,反复示范、为了一个要领,他不厌其烦的讲解,帮助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运动节奏,提高训练质量。经他训练的学生,以规范的动作,优美的姿势,精湛的技术,跑的快,跳得高,掷得远……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会上获得优异的体育成绩,为区体校输送了30多名优秀运动员,并在省市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偏远落后的农村小学赢得了荣誉。2002年陆郎小学荣获江宁区小学排球赛第二名,并被江宁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练员”;2002年10月,获江宁区第二十六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小学团体第三名;2004年10月,江宁区第二十七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小学团体第六名和道德风尚奖;2005年2月,江宁区小学生足球赛第六名;2006年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名列第六,2006年获区小学生举重团体成绩第六名。2007年4月,江宁区小学生“阳光伙伴”活动比赛进入16强,取得10’’06的好成绩;同年江宁区第五届全运会小学生组获团体成绩第二名。上学期他所组织的学校教师代表队荣获江宁街道全民健身运动会团体第六名;本学期四月份学校阳光伙伴代表队荣获江宁区小学生团体成绩第三名;今年五月份由他牵头主办的片教研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仁们的一致好评;“六一”举办的校田径运动会,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和师生们高度赞赏。一所农村小学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体育成绩,是城区众多的学校所不及的,这里浸透着体育教师的汗水,同时也折射出潘老师的教学智慧,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没发生一例安全事故,真叫人钦佩不已。

 

“生命与希望的循环式自然法则,谁都概莫能外”

    1975年,潘世才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他上工的第一天,和他一起劳动的几个十来岁的孩子,他们都没有上过学,非常羡慕文质彬彬的他。白天,他和他们一起劳动;晚上,他和他们一起娱乐,教他们读书写字。时间久了,他萌发了一个愿望:要是能当上一名老师,天天教孩子们读书写字,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服从队长分工,劳动积极,重活、累活抢着干,十分努力的表现自己。由于他劳动表现突出,村民对他十分信任,就推荐他进社办厂、当兵,但他把机会都让给了别人。1977年2月,他最终选择了教师,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在教师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0年。

    由于农村经济薄弱,学校经费紧张,办学条件相当艰苦,他本着有条件要改变农村小学体育落后的面貌,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村孩子的身体素质,在开发体育设施资源上下功夫。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他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制作多种不同项目的体育器材来改善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他创造性的制作了一次性画八个道次的画线器,就地取材用钢筋铁夹制作简易跳高架,用废旧的大铁盘、钢管焊成杠铃;用废旧的钢板制作起跑器,用红砖、水泥砌成乒乓球台,用铁片、钢筋制成烟屏和标靶,用废旧钢材制成肋木、单杠、双杠、天梯、爬杆等,不胜枚举,十多年来,他制作大小体育器材近百项千余件,即为学校节省了几万元的经费开支,又为体育课堂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得上级体育检查团的一致好评,他们高度赞扬潘老师自制的体育器材既经济实惠,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也不失观赏性,更具有创造性。他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发展农村学生的个性,发挥农村学生特长,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满足农民的愿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使得他教过的学生有出息都已发达,他们考虑他的老师清贫,工作劳累,生活拮据,都劝他和他们一起做生意,赚大钱,他都婉言谢绝:“在农村有多少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你们有的也做了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这是生命与希望的循环,是自然的法则,我无法抗拒,别无选择。”

 

“工作是一种缘分,善待他人就是款待自己。”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青年教师多,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为了推动全校体育工作,潘老师除了教体育课,还分管学校的体育工作及负责学校的运动队训练。他和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帮助他们成长,并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你走进他的办公室,总能看到他在领略报刊杂志上教学的新动态,或是与年轻教师探讨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如何抓好训练队……更重要的是,他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年轻教师,身为江宁区第四、五、六届体育学科带头人的他,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站在课改的前沿,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他撰写的《快乐体育应从学生体育兴趣入手》获南京市教学论文二等奖,并推选到省教育学会,荣获三等奖;论文《如何有效地抓好小学生的运动训练工作》、《小学体育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获江宁区教学论文三等奖。2009年,潘老师的体育教科研工作又传来喜讯,他所撰写的论文《激发潜力激活训练》荣获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他常常把年轻教师请到自己家中,把酒论教学,他教导青年教师:新课程,不能停留在说说理念,喊喊口号上,必须静下心来沉下去,尤其是体育学科,要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树起理想的帆,鼓起克服苦难的勇气,理解“健康第一”的深刻内涵,从而实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潘老师经常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深入课堂听课,听完课都要和教师们零距离接触,总结得失,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2004、2006年区举行的“好课评比”中,他指导的青年教师陈江丽同志获区体育学科二等奖。当她手捧获奖证书时,兴奋得说,潘老师真是他们年轻教师的好老师。如今,学校的吴倩、王配两位年轻的体育老师,在潘老师毫无保留的指导下,专业成长势头正劲!

    现在“徒儿”有的已成为区骨干,有的成为校骨干,每当这些人回忆在潘老师教导下成长的经历时,不由自主发出由衷的感叹:潘老师浑身洋溢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他在一起总有说不玩的话题,使不完的劲儿,是潘老师激发了我们的热情和希望,是他点燃了我们的教学智慧。不仅如此,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根与泥土的相拥相报,永不分离的精神品格。我们要以潘老师为榜样,扎根农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导学传教力身行,痴心不改事业情。心系农村,捧着一颗心来;情洒教育,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