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文明校园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新闻>>阅览文章

我校青师班举办第二次“青年讲坛”活动

发表日期:2016/10/31 19:01:12 作者:何德平 有815位读者读过

我校举办第二次“青年讲坛”活动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给教师提供分享对教育教学思考、经验的一个平台,1027日下午,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开展青年讲坛活动。

担任本次活动主讲人的是江宁区德育带头人、区全民阅读推广人、校长助理何德平老师。何老师以《共同教育目标愿景下的情感型班集体建设》为题,从教育的本源出发,从班集体建设的目标愿景、班集体建设的建设的内涵、方法等反面进行深度解读和介绍。在交流分享中启发了大家对于探索建设高品质班集体途径的思考。

最后何老师在总结时强调,青年教师要在岗位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同时善于分享,共同提高。

青年讲坛心得体会

             郭彦松

青年教师发展班又开班了,20161027日下午,青师班所有学员学习了如何“共同教育目标愿景下的情感性班集体建设”。

何德平校长首先对学习主题中的关键词进行了解读。从古至今,“教育”一词被广泛学者提及,很多学者对教育进行了论述,那么教育到底是什么,何德平校长说教育就是立人、启蒙人、解放人、提升人、发展人,而且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可以分成很多类。“目标”是指达成某种水平或境界;完成某件重要事件,或某项任务。愿景:是使命的具象,是与价值观联系的,可以调动情感的。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基础教育的愿景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之后,何校长又罗列了基础教育的六个目标,诠释了情感性班集体建设的内涵,然后对如何建设情感性班集体做出了具体指导, 何校特别强调情感性班集体建设的意义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感性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三个:讲规矩(班集体规章制度的建设;班集体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与培训;班集体常规的落实;)、有特色(班级理念;班级文化)和“温度”(班主任之爱;任课教师之爱;

同伴之爱;家长之爱;)。最后,何校又展示了一些优秀班集体的成果,这些成果都很优秀,对我们有直接性的刺激。

通过学习“情感性班集体建设”,联想自己在建设班集体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能找出部分不足之处,在今后班集体建设过程中要尝试改变方法和方式,结合“情感性班集体”的特点和要求,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最后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感谢何德平校长的理论指导。

 

青师班培训心得体会

孙园园

本次的青年教师培训,何校长围绕“教育和情感性班集体建设”这个主题和我们青年教师进行了探讨和学习。听了之后受益匪浅。

培训课上,何校长首先是以“什么是教育”导入,向我们介绍了教育的分类,而作为小学老师,我们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故重点描述了基础教育的目标。并通过一位老师的演讲视频,向我们更加直观生动的表达了教育的意义。其次是情感性班集体如何建设的问题探讨。作为一名班主任,这方面的学习给了我许多启示。

建设好一个班集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要让班级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而是一个令人向往,充满温暖的地方,则更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掌握对方式方法,采取正确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校长向我们讲述了建设情感性班集体的途径,分别是民主建设、团队建设、关注细节、激励评价。虽然只有16个字,但是却内涵丰富。民主是让班级的管理者、制度更有说服力;团队是让班集体更有凝聚力,遇事能够迅速妥善的处理;细节是让班级整体更加优秀,不平庸的关键;激励是让班集体越挫越勇,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结合我自己现在带的班级,我想在细节和激励评价方面,还有待加强。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是严厉要求,还要有适当的鼓励。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于己要修心,于人要德性、爱心。在教师的岗位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希望自己能用毅力和恒心,多研究多积累,把教师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青年讲堂心得体会

沈丹阳

在这一次的青年讲坛,我有认真的听讲,同时也学习到很多关于对于到底什么是教育的这一问题的思考,在看过董仲蠡的《教育的意义》,也让更加的明白什么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孩子怎样学习去考试,而是教会孩子具备个人的品德和素养,从而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我所说的文化不是学生掌握多少书本上的知识。教育同时要教育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去做什么,从而掌握个人的命运,实现个人的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用来考试的工具。

而今的这个社会,才学和财富在很大程度上不成正比,但是我依然想要教育我的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有自己的思考,思想观点。看过这一段视频,对于我自身也都很大的启发,现在我虽然参加工作,但是学无止境,我仍然需要去多读书,加强个人修为,进行自我教育。

此外,何校还具体说了共同教育目标愿景下的班集体建设,要求班级讲规范,有特色,有“温度”,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班级班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与培训,班级常规的落实,所有的这些,参照我自己,有些方面是有去做,比如经常强调班级常规,班会课每次也都有认真地去上,在孩子的心间种下类似于纪律、感恩这些字眼,但有些方面我自己没有做到位,我只是在班级选拔了班干部,却没有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去管理班级,作为一名新教师,其实我自己本身也在学习如何去管理班级。建立一个好的班级体,需要做的需要注意的也很多,对老师自身的要求也很高,自认为有些方面我做到了,但是有些方面我没有做得很好,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我欠缺这一块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但是我会记得一些在工作中真的需要去注意的地方,对于孩子批评可以,但是不可以恶意的批评,班主任的工作相对比较琐碎,不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只是一味的发牢骚、一味的去责备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只会把消极的东西带给身边的人,要去多想办法去解决事情本身。

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科教师或者班主任有很长的路程要走,但是只要在这个岗位,我就会尽自己的责任心去认真地对待我的工作。

 

青年讲坛学习心得体会

老师,几乎每天都会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完成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偶尔才会有片刻的闲暇,想一想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成为孩子们信任和喜欢的老师、怎样能收获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却很少想到我们是教育的一份子,我们每天在做的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何德平老师这次开展的讲座像一道闪电,惊醒了我们也照亮了我们。是的,每天都在忙碌,却会在琐碎中遗忘了主方向,我们真的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并且踏踏实实地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改变了。

讲座很简短,却很有启发性,老师带着我们青年教师领悟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立人、启蒙人,解放人、提升人、发展人。我们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基础教育无疑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切的准备与学习都是在奠定基础,明确了其重要性,还需要在教育活动中时刻谨记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无论学科之分的根本目标:

第一,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第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第三,让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体育锻炼的习惯。

第四,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五,让学生具备健康而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第六,让学生具备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关于教育的理解把我从一个只知道专注自我学科教学的个人,一下子拉到了教师团队的舞台上,明白原来自己的责任是如此重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做老师,如果只是把目光投注在自己的教学上,而没有关注学生,在忽视学生的时候又没能好好进行思考与反省,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观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社会的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甚至会成为教学的机器,无感情、无目的、无方向。更不要说能在自己教学的学科教育上有所发展和建树。还好现在还不晚,听君一席话,反思教学为,只有心中有学生、教学有方法、管理有智慧的教育者才能愈行愈远。

此外,老师还向我们明确了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关注孩子,要关注生活在这个班里的所有孩子,他们除了在集体教育中学习学科知识,更需要学会怎样做人,怎样成为自己想要发展的人。一个学校即是一个社会,孩子们可以在班集体里收获到更多。而从一个简单聚合在一起的集体到一个班集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班主任要重视以下几种特征:充满爱、民主管理、团队建设、注重细节,循序渐进。这些指路航灯将会陪伴着我们青年教师,时刻给我们以指示和激励,相信我们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那份力量。

 

让班级成为孩子另一个港湾

                                 ——记“共同教育目标愿景下的情感性班集体建设”心得体会

                                                                      周丽娟

教育是什么?或许每个人、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理解。学生时代,我所理解的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当我步入社会,真正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我反而对教育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我的存在,到底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把应试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授考试技巧,提高学习成绩,考上好的大学,这些就是教育吗?我不禁扪心自问。想起大学时期,第一次走在晓庄的校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陶行知老校长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求真、教做人!

本周四的青年讲坛,就教育是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给了我诸多思考与收获。教育种类千千万,各行各业都有教育,而我所从事的小学教育是这些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指达成某种水平或境界;完成某件重要事件,或某项任务。简而言之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何为全面和谐发展,何校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第一,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第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第三,让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体育锻炼的习惯。 第四,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五,让学生具备健康而广泛的兴趣与爱好。第六,让学生具备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以上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温暖、有爱的情感性班集体!

情感性班级体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讲规范、有特色、有“温度”。情感性班集体首先是一个讲规范的班集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若没有一个规范作支撑,那班级只能是一盘散沙。其次情感性班集体还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班级理念和班级文化展示出来。班级理念和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精神支柱,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是学生发展进步的基石,因此需要用心思考,形成特色。最后,情感性班级体不可或缺的就是爱。真正用心爱学生,爱班级,才会把一个班级经营好。同时,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很重要,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荣誉感,让每个学生自发地爱班级,维护班级的荣誉,这样的班集体才是一个有温度的情感性班级。

民主管理、团队建设、关注细节和激励评价是情感性班集体建设基本途径。其中,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激励评价。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会鼓励、评价学生;其次不要吝啬自己激励性的评价。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展完全,他们在学校都喜欢听到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其他学生也会为了得到这样的评价而向受表扬学生看齐。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最好不要笼统、空泛地表扬,要让他知道好在哪,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人们常说家是休憩的港湾,而情感性班集体对孩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港湾呢?在这样一个班级里学习成长,相信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将会得到很好地发展!

                                                

                                                2016.10.30

 

讲座感悟

蔡义玲

 

今天下午我听了学校开展的一个讲座,关于“情感性班集体建设”。讲座开篇何校就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座的大多老师却不能很完整的表述。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粹如下: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外国对教育也有许多精彩、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大有好处的。这并非什么咬文嚼字、钻牛角尖。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通过这次的讲座培训使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需要交给学生们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日常的生活成长、关注班集体的建设,积极的建设体现情感性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