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学教研>>阅览文章

参加南京市基于儿童和课标的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感想

发表日期:2015/3/24 8:41:05 作者:陈健 有868位读者读过

汉字的声音应该在低年级中“趣”传

—记“聆听汉字的声音”——南京市小学生首届“汉字文化节”活动

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苗凯旋

2015319上午,我和两位低年段的青年教师一起去天妃宫小学参加南京市基于儿童和课标的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暨“聆听汉字的声音”——南京市小学生首届“汉字文化节”活动。活动的名字很长,听起来觉得有些拗口,一连串的定语却显示出活动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一进入天小,一股浓浓的喜气与汉字的文化味儿便扑面而来!从挂满灯谜的大厅到教室里布置的汉字文化墙,从橱窗里展示的学生书法作品到全校师生共同创作的汉字画……到处都能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孩子们在校园中穿梭,不时停下来驻足观望。看看汉字,猜猜字谜。天小给汉字文化搭建了一个展现魅力的有趣平台。

“汉字文化节”活动一开场便让人眼前一亮。主持人特级教师史春妍像一朵温婉的兰花,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优雅与温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祁智从生活中语言的运用出发,深入浅出用妙趣横生的话语从作家的角度解读了汉字的魅力。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诵《美哉!诗经》。从那雷鸣般的掌声、一阵阵笑声和啧啧的赞叹声中。汉语言那独特的目艺、耳艺、心艺之美,便在参加活动的师生中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天小以这样的方式给汉字文化的魅力展现烘托出了一种有趣又美好的气氛。

随后天妃宫小学李艳鸣老师和一年级7名学生身着汉服表演了节目“聆听汉字的故事”,演绎了独体字 “人”、“大”、“夫”、“天”的演变及特点,引导儿童感受象形字的画面之美;郑慧敏老师和三年级的6位学生在节目“开门大吉”中运用童谣、歌曲、舞蹈、诗歌等多种形式展示了“闹、闻、闷、问、闪、闯”等合体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组合非常奇妙有趣,师生的演出将汉字的美丽彰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表演给汉字文化节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开端。

接下来,鼓楼区青年骨干教师王佳佳、省特级教师史春妍、市学科带头人范颖琼为大家呈现了《世界多美呀》、《沉香救母(二)》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三节精彩纷呈的课。三节课紧扣活动主题都基于儿童和课标,关注识字与阅读的融合。王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创设情境,让孩子“跟着小鸡看世界”,在看世界的过程中发现小鸡在蛋壳中成长的过程,发掘文章所展示的言与意的美;史春妍老师的课堂机智、自主、无痕,她立体地带领儿童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紧扣汉字构形的特点,结合文本,引导儿童一起聆听汉字的声音,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汉字犹如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叩击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也让我们在场老师感受到了随文识字的精妙;范颖琼老师关注三年级年段特点,抓住重点词句,抓住鹬蚌间的争执对话将读贯穿始终,学生读得其乐融融。三位教师精巧的构思,自然的引领无不透着对儿童对课标的关注。令人叹服。

课标是基于儿童与学科特点而设定的,在实践中更要关注儿童关注学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汉字独一无二的美!

 

汉字在基于儿童与课标的课堂上发声

—参加南京市基于儿童和课标的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有感

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沈银雪

非常荣幸能在春天的和风细雨中来到天妃宫小学,观摩三节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的语文课。工作了两年,也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摸爬滚打了两年。自己喜欢语文,深爱着那一个个优美的方块字。然而怎样向孩子们传播汉字的美,在他们幼小的心田上洒下对汉字爱的种子呢?我想着三节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基于儿童与课标。基于儿童与课标的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王佳佳老师、史春妍老师和范颖琼老师的三节示范课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范本。在她们的课堂上,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一、兴趣、习惯贯穿始终

低年级的语文课,除了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外,更多体现的是常规。一节秩序井然、常规到位的课肯定离不开老师平时的引导和训练。而这些都会伴随孩子一生。

1)如《世界多美呀》,王老师范读过课文以后,让生自读课文。

师: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看拼音,多读几遍。

师:如果遇到读不通的地方你该怎么办?

生:把这句话来回多读几遍。

师:好,那大家就按着这样的方法开始读把!

2)如《沉香救母》,老师要求大家齐读的时候。

师:双手捧书、脚放平,坐直,眼睛看着字读准音。

师:书本稳稳手中拿 。

生:还要稍稍往外斜。

3)写字时,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做到三个不写:一是姿势不正不写、二是握笔不对不写、三是不读帖不写。在写得过程中老师还始终提醒大家不要轻易用橡皮,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习惯。

二、回归:让训练“瞄准内需要”满足学生好奇的需要

阅读心理认为: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阅读文本材料,就须用超出个体预期的“新异刺激”去唤醒其阅读兴趣。常用的策略有:(1)以有趣的故事引入。师:春天来了,外面桃红柳绿。在“春天在哪里”的美丽歌声中我们来到自然中,看一看这美丽的景色。那么小鸡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走近故事,学习课文。——《世界多美呀!》。(2)以有趣的形式引入。看到老虎和狐狸你想了?狐假虎威!看到羊圈和狼你想到了?亡羊补牢!看到农夫守在树桩边你想到了?守株待兔!那么看到鹬和蚌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三、变式:让呈现形式“快乐的动感”

尽管时下大家对包装精美的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非议很多,但是我却非常欣赏和羡慕老师们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和具有“戏剧化”的课堂气氛。尽管许多业内人士称之为“作秀”,但是我们退而思之:如果我们的常态教学能够虚怀若谷,吸收它的长处,避其短处,课堂气氛绝不会死气沉沉,学生也绝不会不爱这样的课堂。爱上语文课,首先得爱上它的呈现形式。

改变身份——教师“当主持人”

低年级的课,老师不能以传统的“布道者”面孔出现。在课堂上不再拥有“语言霸权”。更多的是学生的大朋友,一二年级的语文课中,经常有许多小游戏,让孩子说一说,演一演。或者大家一起合作。这时,学生们可以展现自己的特色。《世界多美呀!》一课上,王老师让孩子站到台前来表演“蹲着”的样子。在学生动情、有趣的表演中,就理解了母鸡孵小鸡的不容易。《鹬蚌相争》一课上,范老师和孩子一起演绎相争的情景。

在天妃宫小学的一上午我感受到了一种原生态式的语文,师生以共同享受语文为核心,互动互促,激发生命活力,放飞自由心灵,从而让语文回归学科本位,成为学习语言,沟通心灵的工具;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美丽。

 

 

让汉字文化走进课堂

——南京市小学生首届汉字文化节学习心得

陆郎中心小学  钱园园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基于儿童和课标的小学语文识字与阅读教研讨活动,也是一场充分准备、酝酿已久的汉字文化节。从我们踏入天妃宫小学开始,便能看到大厅里挂满了各色字谜,展示了孩子的作品——用毛笔书写最喜爱的一个汉字并写出喜爱的理由。此次活动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天妃宫小学领导、老师和学生汇报展示。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一年级的孩子表演象形字,从人到大,从大到夫再到天,以情景剧的形式挖掘古老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还有一个组字游戏《开门大吉》:两个孩子各举半个古文字“門”,另有六个孩子身上穿着写有“市、耳、心、口、人、马”的服装,他们一个一个来到“门”里面,组成“閙、聞、悶、問、閃、闖”。配上好记的口诀、小诗,别有一番趣味。其次,儿童作家祁智谈了自己眼中的汉字,并且表演了朗诵《美哉!<诗经>》,那浑厚而充满磁性的嗓音一响起,便把人带入了《诗经》的国度。最后是三节观摩课,分别是一年级的《世界多美呀》、二年级的《沉香救母》、三年级的《鹬蚌相争》。三节课都有一条主线,条理清晰,行云流畅。《世界多美呀》以“小鸡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来提纲挈领;《沉香救母》以沉香的“救母心切、一点儿也不在乎”统领整节课;《鹬蚌相争》则以鹬和蚌的对话来统摄全文。

可是,这次的主题绕不开汉字文化。无论是开场前循环播放的《龙文》,还是作家祁智眼中的汉字,亦或是孩子们表演的服装道具,都是在昭示着此次活动的目的。

如果说国学热将《弟子规》带进了校园,那么汉字文化节是要将汉字文化融进课堂教学里,不再是民间形式的小打小闹,而是将以官方姿态介入校园之中。

我在毕业之际,导师听闻我要教小学,便告诫我在教孩子识字时可以适当介绍汉字背后的文化,将汉字的温度、情感,以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詹老师还以“相”为例,用字谜“双木不成林”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辅以小故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即古代的环境特别好,满眼都是树木。我第一次发觉识字教学可以不那么枯燥。去年暑假参加的岗前培训,百家湖小学陈林静老师特别推崇将汉字文化融于课堂中,并且陈老师也写了相关文章,如《有趣的汉字》等。

关于汉字文化进入课堂教学中,我还是有些困惑的,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笔者在这里一一列出来。

第一,一年级的孩子能懂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吗?不能否认一些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孩子,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能悟出汉字字理及其规律。天妃宫小学一年级孩子表演了情景剧,若说他们对人、天等一点也不理解,那么这样的活动也便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向孩子介绍文字的字理是可以的。关键是看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了。像这样充满童趣,以孩子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展现出来,孩子是乐学的。不过,任何生字都需要这样一点点地讲解字理吗?也不是。犹记得去年去江宁小学上公开课《家》,铜井小学的梁老师在导入环节,便介绍了“家”的字理,“家”上面的宝盖头是房屋的意思,下面的“豕”是猪的意思,原来在古代一个家庭里面能养得起猪,吃得上猪肉,便是幸福的。同时配上动图,将图画“屋中猪”跟“家”这个字融合在一起,孩子们很快便熟记了字义,认清了字形。史春妍老师在教授《沉香救母》时对“孝”的字理做了介绍,施颖琼老师在上《鹬蚌相争》这节课时介绍了“夹”、“弱”的字理。我们发现,当介绍一个生字的字理时,若是能很好地以汉字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那么这样的生字教学环节便成了画龙点睛之笔。

第二,如何在农村小学推广汉字文化教学?天妃宫小学位于南京市教育强区——鼓楼区。这里的孩子各方面素质总体来说远远强于农村孩子。光看这些孩子一节课端端正正坐下来,仔仔细细听进去,你都不得不感慨差距很大。而我们班也呈现着两级分化的状态。我在教授“休”这个字时,在黑板上写出了它的甲骨文,告诉孩子左边是个人,右边是棵树,原来“休”的意思是一人靠着大树休息。有的孩子很感兴趣,很快便记住了。但这样的孩子很少呢。难怪老师们会疑惑“这样教,一年级的孩子能听懂吗?”不过随着孩子们知识渐长,他们是能够明白的。

问题很多,想推而广之也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这就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了。老师们要了解汉字文化,懂得汉字字理。当然这可以通过学习钻研能获得相关知识。若仅仅知道汉字的字理又是不够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又要看老师的智慧了。低年级的孩子需要通过故事、游戏、表演等好玩的方式去记,去理解。我们很多时候真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课堂上设计的每一步是不是适合孩子?这个地方教授汉字的字理是不是有助于孩子理解文章的内容?是不是能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其次,要量力而行。这里要量孩子的力。农村孩子的力有多少?讲得深奥些,孩子真能懂吗?这是需要及时反馈的,需要掌握孩子的学习把握情况,再做出适当调整。

很多老师都在学习汉字文化,寻找汉字字理以用于教学中,并且取得一定成效,这使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作为老师,很多人殚尽竭虑地苦苦思索如何将识字教学做好,于是去钻研,去实践,去发起。正是这些人不断去求索,才有了这样的汉字文化节。这只是一个开端,需要我们共同去践行。